宋朝时,山西太谷有个张家村,村里有个张半仙,自号“张家神算”。他掐指一算能算出隔壁王寡妇家鸡下几枚蛋,却常把自家几口人都数错。可这人嘴皮子利索,逢人便道:“天机不可泄漏,但我能打折卖你一点边角料。”
那年春旱,人人愁得脸都能炒鸡蛋。张半仙忽然在祠堂门口摆了口大坛,挂布条:“祖传聪明汤,一碗保你开窍,两碗科举不跳票。”其实那汤就是河水加薄荷叶,再撒两撮盐,颜色看着有股“灵气”,喝着有点“海风”。
村里有个张小牛,性子实诚,连夜喝了三碗。第二天童试,他下笔如飞,整张卷子满是小人打太极、大象排队过独木桥。考官看傻了,心道:此子文字不多,画功倒是新奇!一乐之下,居然给了个“创意鼓励名额”。消息一出,张家村炸了锅:聪明汤应验了!
名声传开,外乡人也来朝圣。张半仙登时把牌匾升级:“张家祖传,智慧独占。”偏巧县令路过,半信半疑也来一碗。谁知他喝完立刻“灵感爆发”,忘了自己来干什么,回衙半路迷了路,在张半仙后院啃了半个月干饼才摸回县城。
这事差点捅出祸端,张半仙连夜把牌匾添字:“——概不负责副作用。”偏偏越这样,越显得“法力无边”,客流反而更旺。有人问:“副作用是啥?”他一本正经:“太聪明,容易走神。”
过不久,张小牛从京城寄回一封信,封面只有八个大字:“聪明汤,害人不浅。”张半仙手一抖,心说:坏了,东窗事发!赶紧拆开,里头却掉出一包“京城特产炒花生”,附言:配汤更香。张半仙灵机一动,宣布推出“二代升级版”,在汤里加花生,声称“补脑记忆加倍”。
族谱编修那年,族老提笔一挥,郑重其事记上一条:“先人张半仙,创聪明汤,启我张氏后学之路。”后来谁家子弟考中秀才,必来祠堂前敬一碗;谁名落孙山,也自我反省:“早知道多续杯。”
县里终究起了疑心,要查配方。张半仙不慌不忙,端出三坛:一坛“清心”,一坛“定神”,一坛“破卷”。县差一尝,齐齐点头:“味道不同!”实则三坛咸淡各异而已。差人临走还带走两葫芦当“路费补给”,边走边喊:“这汤真耐渴!”
到了民国,村里办义学,先生讲科学,照样留了个角落摆大铜锅,上书:“聪明汤免费试饮,唯心安则灵。”学生们排队喝,结果除了嗓子里一股薄荷咸味,成绩并无突飞猛进。但谁考试前不紧张呢?于是大家喝完都觉得稳当了三分。
再后来搞文化节,游客蜂拥而至,人人端碗拍照发友圈,配文千篇一律:“喝个吉利。”有人追问秘方,讲解员神秘一笑:“河水、薄荷、与一点点相信。”临走赠一纸小条写道:“若汤不灵,请怪自己没续杯。”众人哈哈大笑,回程路上忽觉脑子轻快——大概是笑多了,气顺了,心也就聪明了。